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少数民族预科生 CCTV-10《朗读者》从文本到影像观后感

发布者:乐琦发布时间:2020-05-21浏览次数:685

范秋杭(蒙古族):

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地告别!”正如朗读者王耀庆的人生,家庭环境让他不会直接表达情感,来不及与家人好好告别,人与自然是一家人这个出发点是它的传媒特色,同时立意也是富有新意的。

节目在开篇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后,将话题引到一个慈母的身上。这个慈母是梁晓声对童年的追忆,更是我们零零后千禧一代小学课本里那个充满我们自己童年味道的母亲。家对他虽然代表着贫穷,愁苦与无奈,可我却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了苦中有乐。从连环画到中学课本,真是这些被称作闲书的东西,成就了一代名家,由于鸟兽相比,便多出了人的无奈是梁晓声内心写照,描写人间疾苦是他的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是以爱情为主线的家庭拳王邹市明,他的妻子会到场他的每一个比赛。在每一回合相会的眼神,每次比赛结束的拥抱,在现场留下感动的泪水都是家的温暖。“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回到你身边”,她清亮的声音,在朗诵完最后一句一直流到了观众的心间,而传媒人所必需的就是与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然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毕宇飞,从小就居无定所的家庭环境,让他对家的概念与常人不同,“中国人相信的是根,一各村全部都姓王,只有我姓毕”与同龄的不同,让他对社会的看法也用不同。“车和车总是撞,人和人总是让”这样的父子关系少有,我们虽不能产生共鸣,可以体现的传媒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丰富性,我们可以多角度地看这个社会。

之后是另外一个世界,季羡林的《老猫》讲述了新时代家的感情寄托宠物。在节目中,我的理解赵文喧把猫送然后哭了半个钟头的失落,能品味出宠物带给人类的温情突出了创作者直接面对社会生态主义这一传媒特点。

最后潘际銮老先生作为我国的焊接专家。高考时,以省状元的身份进入西南联大,他现在已经是中国焊接学科创始人之一,90岁高龄却如同孩子,当我望想高铁时总会想起怹,想起无数个像老先生这样的人。最后要“以血肉投入换取我们的自由的呼唤”,也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

作为快时代下的慢文化《朗读者》这个节目,填补了媒体的一大空白。因为他所传递的责任感和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也是电视媒介现今所缺乏的,让读书成为生活仪式感的象征。以上是我对《朗读者》的感悟。


乔慧珍(壮族):

首先作为一个语文学习者,相较于语文课本里对作品进行体裁的划分,我觉得主题的划分会让我读书的目的更为明确,也会对这一主题有自己较深刻的理解,而非浅薄的略过。

其次,该期节目一共上台了六位嘉宾,其中书的作者有两名,分别为别人毕飞宇,梁晓声,明星两名王耀庆,赵文瑄,体育明星邹市明和他的妻儿冉莹颖等,最后压轴出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使节目到最后得到了家即是国的升华。

我在这期节目体味到家的不同含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家是大陆与台湾的接连,家又是人与自然的关联,在《慈母情深》里,童年是愁苦的是贫困的,可是家是温暖的,母亲的大气,宽厚,支持与包容就是家,在《推拿》里,家是对老父亲的关心,是对父亲手的温暖的留恋,在《老猫》里,家是和老猫相处的点点滴滴,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家是一家四口,是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在《告全国民众书》里,在多位建国存世的学者的朗朗宣言中,家是国,国也就是家。

在这六本书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告全国民众书》,在这本书的朗读中,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喧嚣的年代,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国人火热的脸庞和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它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想,这就是祖国血液在我身体里流淌的召唤吧,是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我从《朗读者》中体味到的家…

述说的结尾我愿意用节目开头的那句话“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愿我们珍惜我们的家,找到我们最终的归宿。


阿如汗(蒙古族):

文学,它承载着文化与记忆的时候,它就变得美好起来,它成为音符流淌在舌尖,它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时,它就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一种文字,如果要有力量,那么它的背后就一定藏着一个故事。

同理,一个好的节目,没有强大的情感作为支撑的话,是走不远的,我更愿意把这种情感称为文化底蕴。一个好的节目,也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制作,不是来自于舞台灯光效果和刻意的抒情,它是在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对话间就能打动你。


兰俏(土家族):

在上周五的上午,我们全班观赏了一期以"家"为主题的《朗读者》。家这一概念可大可小,但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一主题也最能引起共鸣,扣人心弦。

比起全明星的娱乐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但不可否认名人的吸睛作用。同是读书节目,《读书》节目的热度与传播度就要比朗读者小很多。名人加文学的形式,使节目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但不会枯燥乏味。

从王耀庆介绍的小家到潘际銮叙述的大家,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家始终是人们心中的最重要归属。王耀庆用爷爷与其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别让自己留下遗憾和悔恨;梁晓声回忆起童年时尽管家庭贫穷,但母亲仍大力支持他读书,并凑钱给他买书,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奥运冠军邹市明一家通过共同朗读著名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告诉我们要勇于表达爱;毕飞宇用《推拿》表达了人类的生生不息这一观点;赵文瑄借《老猫》表达了对爱猫的喜爱之情;潘际銮则向母校清华大学致敬。

在节目中六个故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邹市明一家朗读的《拜拜我有多爱你》。单读这本书,我们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感触,而在节目中冉莹颖和轩轩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争相向对方表达自己爱意,这在我们大多数中是做不到的。我们会向朋友,爱人表达爱,却独独忘记家人,这本书提醒我们要记得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家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个人的小家,也不止包含自己的家人, 每一种形式的家都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小家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或宠物,勇于并乐于向他们表达爱意;在大家中,我们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共同建设好大家,这样或许才能使家更完整,更有意义。

我最感兴趣的主题是选择,我们的人生中在不断地面临着选择,小至学校里的选课,大到高考的填写志愿,或许《朗读者》中不同作者和名人介绍自己如何面临选择能给我们自己带来启示。


李傲然(蒙古族):

家这一概念可大可小,但它始终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一主题也最能引起共鸣,扣人心弦。

比起全明星的娱乐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但不可否认名人的吸睛作用。同是读书节目,《读书》节目的热度与传播度就要比朗读者小很多。名人加文学的形式,使节目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但不会枯燥乏味。

从王耀庆介绍的小家到潘际銮叙述的大家,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家始终是人们心中的最重要归属。王耀庆用爷爷与其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别让自己留下遗憾和悔恨;梁晓声回忆起童年时尽管家庭贫穷,但母亲仍大力支持他读书,并凑钱给他买书,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奥运冠军邹市明一家通过共同朗读著名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告诉我们要勇于表达爱;毕飞宇用《推拿》表达了人类的生生不息这一观点;赵文瑄借《老猫》表达了对爱猫的喜爱之情;潘际銮则向母校清华大学致敬。

在节目中六个故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邹市明一家朗读的《拜拜我有多爱你》。单读这本书,我们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感触,而在节目中冉莹颖和轩轩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争相向对方表达自己爱意,这在我们大多数中是做不到的。我们会向朋友,爱人表达爱,却独独忘记家人,这本书提醒我们要记得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

家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个人的小家,也不止包含自己的家人, 每一种形式的家都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小家中,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或宠物,勇于并乐于向他们表达爱意;在大家中,我们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共同建设好大家,这样或许才能使家更完整,更有意义。

我最感兴趣的主题是选择,我们的人生中在不断地面临着选择,小至学校里的选课,大到高考的填写志愿,或许《朗读者》中不同作者和名人介绍自己如何面临选择能给我们自己带来启示。


赵一鸣(蒙古族):

在无家中寻大家——《朗读者》有感

读一本好书哪怕是一段好的文字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有幸聆听了《告全国同胞书》和《少年pi奇幻漂流》。《朗读者》把这两段文字归入了“家”的主题。看似与家不相关,实则阐释了广义的家。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能躲过炮火在黑暗中苟且一生或许是大多平民家庭的选择。但西南联大的青年学生们就真的要燃烧自己来划破这黑暗。那个时候他们心里是“无家”的吧。他们宁愿牺牲,宁愿舍弃父母家人的羁绊。但却在救国事业中找寻到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找到了中华人民这些血骨相连的家人。中国是大家,我们敬佩救国者,我们爱祖国。

当我们再尝试“无家”的心境时,我们或许能发现世界人民是一个大家庭,又或者地球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发现大自然是亲密的家人。对于自然有人说人性是傲慢的,但人性又何不来源于自然。《少年pi》中那虎是家人。当他转身离开时,在诀别时刻,我仿佛嗅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告别”。是告别,这个话题我们总习惯避而不谈。在儒家文化的浸染下我们喜欢团圆,喜乐。但不习惯面临告别,离开,或是死亡。我们想着还有什么遗憾,不舍,但不会想我们拥有过什么,爱过什么。回首一生我们不断告别,不断“无家”,可能生命从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场告别,而当结束是我们“无家”了,但我们来过的痕迹,在每一个爱过的家人心中,在这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留存着。我们徜徉时间,自然,世界的无尽处,可能找到了真正的大家。

家教会我们如何去爱,《朗读者》给了我们一个去感受,思考爱的机会。我们拥有这样的电视节目是幸运的。在这个一切都如此快捷但又如此匆匆的时期,能慢下来,感受宁静与厚重的力量着实不易。《朗读者》突破着内容节目观众少,爆款节目缺内涵的尴尬境界。文化现象级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品质还是传播手段上都是榜样。而且可喜的是,我们发现了内容节目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国人们愿意去读书愿意思考,更为我们专注品质与内涵的传媒工作者们打了一济强心针。文化市场百花齐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挖掘小众艺术与品质文化也成为可能。我们都能做出下一个《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