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圆满举办2020年“语言文化论坛”系列讲座

发布者:乐琦发布时间:2020-12-30浏览次数:101


(通讯员 乐琦)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系联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圆满举办了“语言文化论坛”系列讲座。本次系列讲座历时一个月,邀请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潘先军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莉宁研究员等。

11月24日晚,戴庆厦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三论汉语研究与非汉语研究结合的必要性》的首场讲座。戴庆厦教授认为,汉语与非汉语研究的结合是有效的,是我国语言研究的一种好方法。针对汉语研究与非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性,戴庆厦教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其在“认识汉语的语言类型特点”“揭示汉语的共时特点”“解释汉语历史演变的特点”和“做好汉语教学”四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12月2日晚,刁晏斌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华语的历时观及历时研究》的线上讲座。刁晏斌教授首先从全球华语的具体内涵、主要内容切入,对全球华语进行了三位一体的划分,并从历时角度对全球华语的三条发展线索进行了详尽地梳理,宏观展现出百年来华语的走向和发展,搭建起全球华语研究的基本框架。刁晏斌教授从发生、存在、操作的不同层面阐明了华语研究的历时观内涵,并指出现在的华语研究主要是共时方面的研究,历时研究成为一个薄弱的环节甚至是空缺,广大研究者可以在历时观下对研究进行补缺,达到共时历时两翼并重,倡导共时中的历时和历时中的共时研究观。

12月9日晚,潘先军教授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话语标记的语体特征与对外汉语话语标记教学》的讲座。潘先军教授主要讲授了有关话语标记与话语标记的语体问题、语体与话语标记的语体特征、话语标记语体特征与功能的关系、话语标记语体特征与学习者话语标记使用特点和话语标记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五大内容,同时提出了几点思考。潘教授首先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介绍了语体特征及分布,然后针对话语标记的语体特征与功能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潘教授指出,在话语标记的教学方面,我们应注意考察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定教学的范围、重难点等。

12月11日晚,邢向东教授作了题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汉语方言文化》的线上讲座。邢教授认为,丝路沿线地区存在诸多接触性演变和方言创新现象,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兼具存古性与创新性,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该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对国家战略政策的实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月19日晚,北京语言大学王莉宁研究员作了本次“语言文化论坛”系列专题讲座的最后一场讲座,题为《深圳大鹏话的语音特点》。王莉宁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深圳大鹏话的语音特点,并基于自己的实地调研经历,从大鹏半岛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人口来源展现大鹏区的基本情况。王莉宁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此地区的方言分布情况,着重举例分析了大鹏话的声韵调特点,对大鹏话的性质作了梳理归纳。讲座的最后,王莉宁研究员在线与师生分享了语保工作经验,强调在濒危语言和方言研究保护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语言回归言语,结构走向文化,理性兼顾人文。

“语言文化论坛”系列讲座的举办,活跃了人文学院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聆听教授、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成果、观点和见解,与专家们进行交流,学生们能够激发学术兴趣、优化知识结构,夯实知识基础、调整目标,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

为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此次系列讲座均采取线上形式举办,主要面向人文学院师生,兼顾其他高校与社会需求,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誉。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