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圆满举办2021年“中国语言文化论坛”系列讲座

发布者:乐琦发布时间:2022-01-13浏览次数:82

(通讯员 文文 )2021年秋季学期,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系联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了“中国语言文化论坛”系列讲座。本次系列讲座历时一个月,先后应邀举办讲座的学者有中央民族大学周国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锋研究员、北京大学袁毓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暨南大学范俊军教授等。讲座由人文学院李大勤教授、许蕾副教授、王璐璐博士等主持。

11月25日晚,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周国炎教授为全院师生带来了“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以贵州省布依族地区地名为例”的首场讲座。讲座从地名问语的结构分析、地名结构的比较研究、历史考据和文化语言学研究等角度切入,探讨地名与布依族以及布依族地区各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周国炎教授详细分析了布依族地区地名及其特征、布依族地区地名与自然生态、农耕生计、经济生活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联系,从“者”“秧”类地名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交融、交流和交汇。地名的研究以小见大,从中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的历史踪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状况,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和深入思考。

12月2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锋研究员为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字及其历史发展”的精彩讲座。王锋老师从文字的一般概念、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字的总体格局及属性特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字概览、文字传播和发展的若干特点四个方面展开讲座。王锋老师首先给文字划分不同的类型,引用罗常培和吕叔湘先生的观点详细阐述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接着强调民族文字和古籍是中华民族一宗珍贵的文化遗产。讲座详细介绍了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字母(音素)文字、汉字系文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特点,展示了东巴文、彝文、满文、藏文、西夏文等多种文字的图片。最后,王锋老师展开说明为何世界文字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文字传播史,并提出文字发展与语言类型、社会文化因素、文学艺术等都密切相关。

12月9日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毓林为全院师生带来题为“叙实性与事实性:语言推理的两种导航机制”的精彩讲座。袁毓林教授紧扣时事,从真实事件出发,展开讨论叙实性和事实性在语言推理中的导航作用及其运作机制。首先说明了人类内在性的语言能力使得人们能够抓住语言表达的形式线索,进行真值判断和语义推理,强调各种语言知识均落实在具体的词项和构式之中。接着论证叙实性表达的真值可靠性问题,揭示其背后的交互主观性和语义推理方面的指引功能。随后讨论了叙实性跟命题态度与言语行为的关系、英语与汉语在反事实推理方面的差别等问题。袁毓林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逻辑严谨,讲述生动,举例密切结合社会民生的重要议题,激发了大家探究语言推理中的叙实性和事实性的强烈兴趣,并进一步引发了听众对反事实表达的因果推理的深入思考。

12月16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刁晏斌为师生带来了第四场线上讲座——当代汉语研究:“开始做”与“接着做”。讲座从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入手,首先阐述了当代汉语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指出当代汉语即“百年现代汉语发展的最新阶段”,研究的是从无到有的新生现象或是原有形式新的发展变化,具体的当代汉语研究离不开观察、分析和解释,如今的网络调查法,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调查、利用网站进行调查等都已成为研究当代汉语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刁晏斌教授认为,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尝试从另外的角度,即问题的发现与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来谈怎样研究当代汉语,也就是“开始做”和“接着做”。刁晏斌教授以当代汉语中的连环造词现象、语素词、借音赋形、借形赋义等现象为例,提出不能只研究新生词语的产生以及共时的使用状况,还应当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关注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后续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强调既要勇于“开始做”,也要善于“接着做”。

12月23日晚,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范俊军教授为全院师生带来了本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语言研究的传统与现代发展”。范俊军教授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视角阐述了语言学研究的“传统”原理和“现代”理论。从认识论来看,“传统”具有可知性、原旨性、多源性、实践性、迭代性、慈乳性、恒久性等特点,而“现代”具有共同实践性、人本主位性、社会选择性、一体多元性、普遍事实性、科学唯理性等特点。从方法论看,语言学的“传统”研究方法是历史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结合,而“现代”理论的特性则主要运用结构主义、实践主义和实验主义的方法。通过对比“传统”与“现代”,范俊军教授总结出了语言研究中“传统”及“传统研究”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传统”在“现代”中的复苏和创新方式。

“中国语言文化论坛”系列讲座已连续举办两年,讲座活跃了人文学院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聆听教授、专家学者们潜心研究的成果、观点和见解,与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探讨,学生们能够激发学术兴趣、优化知识结构,夯实知识基础、有效调整目标,更好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